以国培要求为基准,助推教育扶贫走向深入
——陕西省“国培计划”项目扶贫情况简述
2017年是陕西省脱贫攻坚关键年,教育扶贫是我省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教育厅按照国家《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要求,联合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印发了《陕西省教育扶贫实施方案》(陕教财[2016]29号),方案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在我省2017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结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培计划项目实施的有关要求和我省教育扶贫工作实际,提出“抓规划、强落实、重实效”的工作方针,遴选了全省24个国省级贫困县区,以国培要求为基准,通过项目支持、团队支持、经费支持等方式,助推教育扶贫,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抓统筹,倾乡村,加大贫困县教育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做好教育扶贫工作,2017年我省“国培计划”设计之初,就明确了总体思路:以扶贫工作为主导,继续以乡村教师和校园长培训为重点,启动并优先支持第二批贫困区县的乡村教师和校园长培训,按年度分类别推进为期两年的周期性混合式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校长的素质能力。今年我省“国培计划”项目投入培训经费总计8200万,计划培训人数111026人次。其中对我省24个省级、国家级贫困县区进行了重点帮扶,共投入培训经费约为4031.2万元,为24个贫困县区培训乡村教师38529人次。
二、重规划,建体系,夯实贫困县自我脱贫基础
在贫困县开展五大类项目,目的在于培育出能够扛起贫困县教育发展大旗的优秀团队,留下能够为推进贫困县教育实践所用的模式方法,建立起贫困县教师专业发展“四位一体”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培计划“育种子、建模子、探路子”功能,使贫困县形成深度脱贫的基础条件。其中,培训团队研修项目重在“育种子”,打造乡村教师培训团队;送教下乡培训和网络研修项目重在“促常态”,建立骨干引领全员培训机制;访名校培训和乡村校园长培训项目旨在“抓重点”,突出“关键少数”和“雪中送炭”。五大类项目充分整合县域内外的优质培训资源,建立起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中心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为贫困县区提供递进式培训,不断提高贫困县教育发展“造血”能力,进一步夯实贫困县教育脱贫基础。
三、分层级,递进式,提高贫困县教育培训实效性
为进一步提高贫困县教育培训质量与实际效果,项目实施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学员为根本,分层分级设置,周期内逐年递进。
一是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分为高等院校(机构)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浸入式”跟岗实践、返岗实践培训和总结提升等四个阶段的学习,计划经过两年一个周期的培训,着力于提升乡村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培训能力,旨在“育种子”,为贫困县区打造一支“用的上、干的好”的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促进当地乡村教师培训的常态化发展;二是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通过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培训环节,按年度分阶段实施主题式培训,同一乡镇片区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深入贫困县区乡村学校,强化与当地校本研修活动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为贫困县区乡村教师建立起县域教师学科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四是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选派贫困县区乡村教师到省域内外高等学校进行集中研修,到省级优质中小学进行跟岗实践学习,针对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问题诊断、示范观摩、情境体验、案例解析和任务驱动等实践性培训方式,帮助贫困县区乡村教师开阔视野、掌握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技能和新技术;五是乡村校园长培训项目,选派贫困县区乡村学校校长和园长赴省外高等知名院校和省内重点高等院校进行集中学习,帮助乡村学校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走出去、蹲下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诊断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贫困县区乡村校园长的专业管理能力。
培训实施过程中,每个培训方案都经过深度的训前调研,确定培训的着力点,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强调活动中要提供贴近乡村学校实际的培训内容,帮助参训教师搭建起先进的教学理念与鲜活的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引导一线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并指导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使参训教师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提升教育扶贫实际效果。
四、聚资源,结对子,促进贫困县教育培训可持续
结合教育厅扶贫工作“双百工程”,我省对贫困县区采取高校重点对接、机构联合帮扶的形式,为24个贫困县区乡村教师联系安排了省内11家重点高等院校和培训效果良好、社会信誉度高的3家全国知名远程培训机构,按照贫困县区地域分布,每个高等院校联合远程机构重点支持2-3个贫困县区,对贫困县区的教师培训团队建设,薄弱环节提升,全员培训开展和教育理念引领等方面,由点及面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具体对接关系见下表。
高等院校、远程机构对接贫困区县列表
序号
| 贫困县区
| 对接高等院校
| 对接远程机构
|
1
| 旬邑县
| 陕西师范大学
| 中国教师研修网
|
2
| 长武县
| 陕西师范大学
|
3
| 岚皋县
| 陕西师范大学
|
4
| 陇县
| 宝鸡教育学院
|
5
| 淳化县
| 咸阳师范学院
|
6
| 紫阳县
|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7
| 平利县
| 西北大学
|
8
| 印台区
|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
9
| 蒲城县
| 渭南师范学院
| 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
|
10
| 澄城县
| 渭南师范学院
|
11
| 定边县
| 西安文理学院
|
12
| 靖边县
| 西安文理学院
|
13
| 安塞区
| 西安文理学院
|
14
| 丹凤县
| 商洛学院
|
15
| 商南县
| 商洛学院
|
16
| 镇安县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
17
| 子洲县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
18
| 潼关县
|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19
| 柞水县
|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20
| 大荔县
| 西北大学
|
21
| 洋县
| 陕西理工大学
| 中国教育电视台
|
22
| 城固县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
23
| 镇巴县
| 安康学院
|
24
| 麟游县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
目前,我省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已经过半,本轮贫困县区经过一年支持,基本实现了“有研修机构、有培训团队、有实践基地、有本土资源、有常态机制”的培训目标,县域内的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都有所提升,主要表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贫困县区“四位一体”的乡村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基本形成。贫困县区内由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乡村学校组成的“四位一体”教师专业支持体系逐步形成,四者分工明确、统筹推进、协同发展。高等学校为贫困县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家指导和培训团队支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效整合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中心的优质资源,成立县教师发展中心,并负责分学科(领域)组建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遴选本地优质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研制符合本地乡村教师需求的培训规划与方案;乡镇片区研修中心在县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辅助完成培训学员的组织、接待与服务,远程网络研修机构也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资源;乡镇各学校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搭建了线下的研修平台,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供本校老师进行交流学习。
第二,为贫困县区培养了一只素质优良的乡村骨干教师队伍。通过项目的实施,为贫困县区构建起了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而且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种子”教师,极大地推进当地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第三,在贫困县区逐步形成一个长效的教师培训常态化发展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为贫困县培育起了项目实施与项目管理两只骨干团队力量,建立起乡村教师混合式研修模式,实现线上在线学习与线下校本研修的有机统一,使专业发展贯穿于日常教学,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常态化能力提升渠道,促进贫困县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四,在贫困县区以国培计划为载体的教育扶贫行动获得了深度认可。首先是贫困县乡村教师,其次是项目区县管理部门,再次是培训专家团队,最后是培训机构和,都对我省国培项目助推教育扶贫工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用的最多的词是“接地气”、“有实招”、“很给力”、“受鼓舞”。
下载链接:陕西省“国培计划”项目扶贫情况工作简报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