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载体 深化内涵
全力推进校本研修工作深入开展
——商洛市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商洛市教育局基教科 张斌 来搞)
近年来,商洛市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争创教育强市的进程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作为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大规模集中培训、跨时空网络研修、跨区域学习交流,使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有了大幅度提升。但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化,原有的集中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化、经常性,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效果也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为此,从2009年起,我市提出了以校本研修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校本研修已成为商洛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载体,形成了具有商洛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校本研修长效机制
加强领导,行政推动是搞好校本研修工作的前提。市教育局成立了商洛市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聚合教研、培训、电教、装备机构资源,局长亲自挂帅,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全市校本教研工作。2009年,市教育局以“校本研修”为主题召开了全市教育科研大会,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商洛市基础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意见》、《商洛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各学段校本研修的目标、任务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和学校的责任,积极构建“面向全体、整体推进,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以校为本、突出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各中小学实行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和管理体制,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从组织领导、政策措施、投入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全力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市教育局每年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检查,把县区、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列入对县区局长、校长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纳入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惩的必备条件。商洛教育信息网、《商洛教育》杂志开辟了校本研修专栏,编印《校本研修工作简报》,宣传校本研修工作经验;各县区、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现场推进、校报校刊、网站推介等形式,推广优秀校本研修成果,营造了浓郁的校本研修工作氛围。
二、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构建校本研修网络体系
教研机构是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加强教研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校本研修引领水平,是确保校本研修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一是加强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从2006年起,我们开展了标准化教研室创建活动,通过硬件达标,软件优化升级,配齐配强教研员等硬性措施,强化了各级政府加强教育科研的责任。到2011年底,市、县区两级教研室均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二是建立校本研修实验基地。2006年,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教研处(室)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设立教研机构,配备专职研究人员,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物质和人力保障。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校本教研基地县1个,省级校本教研示范校5所,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33所,市级校本教研基地校88所。形成了以省级校本教研示范校为龙头、市级校本教研基地校为主体、县级校本教研示范校为补充的校本研修骨干体系。三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积极实施教研员业务提高“十个一”工程,选派教研员外出培训学习,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专职教研员的工作水平;聘请78名骨干教师作为兼职教研员,优化教研队伍结构,提高教研员指导基层学校搞好校本研修的专业性。市、县区教研员通过交叉视导、联县包校、送教下乡等,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法,指导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应。四是加大校本研修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对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建立校本研修经费保障机制。市教育局每年给市教研室拨付10万元教科研经费,各县区也都设立了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各中小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的政策,确保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和开展校本研修的需要。
三、搭建多元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丰富市内研修活动。市教育局每年召开全市提高教育质量研讨会和教育科研工作会,举办以“同课异构、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标准化高中、小学联谊活动,通过县域间、校际间的交叉视导、教学观摩、交流研讨、送教下乡等,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展示校本研修成果,推广先进教育教学经验。
二是推动区域联片教研。针对我市农村学校布点分散、专任教师少、优质资源不足的实际,我们积极倡导“大校本”理念,整合区域资源,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将临近学校教师集中起来,构建联片网络研修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市、县区教研室成立了校本研修工作指导小组,定期召开联片教研现场会、培训会,开展优质课赛教、教学反思展评、理论研讨会、案例分析报告会,以成果展示提升联片教研质量。市级以上教学名师每人确定一所农村薄弱学校作为联系点,每年开展不少于60学时的支教活动,为基层学校提供业务指导。
三是加强学科组教研。我们按照“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的原则,将教研与培训相结合,以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组及年级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建立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教学型教研为主体、研究型教研为主导、学习型教研为基础的校本研修制度,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打造高效课堂。
四是开展教师全员研修。市教育局将校本研修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从2007年起,在高中阶段开展了“新课程大讲堂”活动,依托8所省级标准化普通高中建立学科培训基地,请国、省专家讲课改理论和教学案例,请市上名优教师讲示范课,请参训教师讲公开课,通过学习、讲座、讲课、评课、研讨等方式,提高广大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了“阳光师训”活动,组建讲师团,巡回各县区、学校,开展送教活动,使广大农村教师在培训中都能接受新理念、开阔新视野、学习新内容、掌握新方法。从2010年起,全面实施国培计划,选派教师参加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引领者”培训;与陕西教育学院、商洛学院合作,在山阳、洛南两县共建校本研修实验区;与英国海外志愿者服务社合作,在镇安、山阳两县开展英语教研员培训和顶岗置换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探索了贫困地区与国外先进教育对接交流的有效模式。各学校以校为本,把聚焦课程、着眼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研修内容、研修方式,促进了校本研修工作的健康开展。
五是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措施。制定了《商洛市教学名师评选管理办法》,从2010年起,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教学能手赛教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基础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展示提高平台。在2011年全省中小学教学能手大赛中,我市有27名教师获奖,获奖率位居全省第三。在全省教学、科学、实验教师操作技能竞赛中,30名参赛教师获奖。推荐省级教学名师6名,骨干教师65名。在开展评选推优的同时,市教育局将评选出的教学能手选派外出学习交流,参加国家级高端论坛或高级研修班,为他们快速成长创造了条件,也培养了一批自己的校本研修专家指导团队。
六是构建学习型校园。校本研修必须根植于教师心中,形成强大的教师学习文化,才能保障教师学有所获,不断提高。在推进校本研修工作中,我们把校本研修作为构建学校学习文化一个重要抓手,要求所有学校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学习激励措施,通过开展“继续教育、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激发教师自觉学习的意愿,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生态,让校本研修成为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的内在需要。
四、开展网络学习,引领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的深度开展,必须依托强有力的专业引领与专家指导,才能富有生命力。2010年,市教育局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远程网络研修,通过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引领校本研修开展。线上专题培训内容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示范课教学给教师的校本实践提供参考范例,为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借鉴和支持;基层教师将校本研修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成果提交到网上,专家进行提取、点评、评优和推荐后,辐射到“面”上,供全体学员相互研讨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培训更具实用性、可借鉴性,实现了“培训、研修、引领的一体化”。培训期间,我们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开展了写一篇示范课教学设计、上一节示范课、写一份培训反思、评一节示范课的“四个一”活动,以资源生成带动质量提高,以任务驱动提升学习效率,以校本研修改进教学行为,真正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研讨、引领实践等多种措施,提升远程培训质量。市、县区教育网及学校网站开辟了“远程网络研修”专栏,将研修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及时上传县区、学校网站,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专网为主干、学校网站为基点、学科组QQ群为依托、教师博客为载体的网络研修平台和资源研究中心。目前,全市有9000多名农村教师参与远程网络学习,占全市农村专任教师的70%。
五、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校本研修水平
加强课题研究,是助推校本研修持续开展的源动力。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市课题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教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市教育局成立了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商洛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商洛市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奖励办法》,发布研究课题620个,内容涉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多个方面。各县区、学校依据课题指南踊跃申报,其中国家级立项课题63个、省级立项课题119个、县级立项课题455个。二是营造课题研究氛围。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申报、研究过程、课题结题等管理程序,要求全市城区大型学校要有国家级课题、农村初中要有省级课题、九年制学校和中心小学要有市级以上课题、完全小学要有县级课题,全体教师必须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形成“问题即课题,人人作研究”的学术氛围,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三是搭建平台生成资源。从2006年开始,启动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5年来我市有107件文本类成果、89件多媒体类成果、75件教具学具和8部校本教材在省上获奖,获奖率在11个市区中居第5位;20所中小学被评为“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开发校本教材328种。2008年12月,省上在我市召开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普及实验教学及教科研工作现场会,总结了我市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经验。
三年来,经过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我市校本研修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成为教师培训的阵地,课堂成为教师成长的基点,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良好的学风、教风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大跨步提升。今后,我们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资源第一要素,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层次,挖掘校本研修内涵,积极构建“体系完善、研训一体、突出实践”的教师培训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