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经验 > 媒体报道 > 正文

教师研究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时间:2025年06月18日 16:41  浏览量: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对新时代人民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的精神引领和实践要求。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必须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实现小我大我的统一,筑牢新时代教师的信仰之基;必须坚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锚定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航标;必须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创新新时代教师的育人路径;必须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增强新时代教师的生机活力;必须坚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做到仁而爱人,彰显新时代教师的奉献精神;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做到兼济天下,展现新时代教师的博大胸襟。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师发展;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是对新时代人民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的实践要求。20248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提出经过3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20251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要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教育家精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一、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筑牢新时代教师的信仰之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的信仰之基,更是教师矢志教育报国的内在动力。大我是教师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价值保持内在一致性的直接体现。教师心有大我展现的是浓郁深厚的家国情怀,更是砥砺教师实现职业成就和升华人生价值的精神旗帜。将小我融入服务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大我,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个人行为与实现教育报国志向的高度统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了教师矢志教育报国的价值追求。教师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其根本指向是培养国之栋梁,以支撑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至诚报国就是要教师将岗位职责与国家发展建立直接关联,明确教书育人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致性。教师将崇高的理想信念落实到育人育才的全过程,明确为谁培养人,心系国家需要培养什么人,以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务实取向,确保国家复兴伟业后继有人,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民教师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塑造了教师群体的精神脊梁,强化了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教育家精神高度总结了优秀教师的精神特质,为广大教师追求崇高境界、不断自我完善提供了精神坐标。[1]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可见理想信念之于教师的重要价值。教师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责任主体,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拥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紧密结合的职业自觉,这需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来滋养。教师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自觉追求职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筑牢立身从教、爱国奋斗的教育信仰之基。崇高的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职业自觉,使教师深切体认到教书育人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好教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信仰,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特征和意识形态偏向,与政治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2]教师应把握好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信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政治特征决定了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知识传播者,还应具备服务家国社会的情怀和价值。[3]教师提高政治站位,涵养政治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心系国家和民族发展,拥有爱国之志、报国之心,才能将至诚报国的热情贯穿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之中,进而培养栋梁之材才成为一种可能。教师还应精进专业水平,专注提升综合素养,将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全面融入教书育人。精进专业水平是基石,专注提升综合素养是关键,既要展现出知识背后蕴含的探索精神与报国追求,使学生领悟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又要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传递爱国敬业的正能量。

二、坚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锚定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航标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航标,更是教育家的立身之本。一旦失去崇高和神圣,教师和教育就失去自身。 [4]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生命、塑造人格、塑造灵魂的事业,吐词为经、举足为法,其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5]正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真正担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正是因为其崇高的道德品格与人格力量。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教育家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6],明确要求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7]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8]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9]。新时代的大国良师要主动自觉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要求,成为人师典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对中华尚德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赓续,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求。从修己”“内省,到慎独”“克己,再到修身立德,从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张晋藩,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精神血脉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当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急需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作为有力支撑。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便失去了力量依存。然而,直面当下,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师德师风建设仍待进一步强化,教师德性涵养任重道远。高尚的道德情操需在实践中不断锤炼、陶冶、涵养和化育。正心才能修身。只有让广大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才能将内生动力转化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行为自觉。教师自身要不断内省,做到言思乃出、行详乃动[10]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言:一个教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 [11]此外,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还需同心同向。教育管理部门要形成系统性思维,健全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通过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等方式,不断改进师德师风评价内容、方法与手段,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具体化。学校应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格落实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考核评价,严格多方参与、客观公正的师德师风监督等。社会媒体和其他相关行业也应加强师德师风监督,大力弘扬师德模范标兵等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共同奏响和美教育乐章。

三、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创新新时代教师的育人路径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品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育人智慧,采用什么样的育人方式方法,这在我国古代已有明确答案。启智一词最早见于《六韬》的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春秋时期,孔子又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后世历代教育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和躬行实践。教师的育人智慧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而且还需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12]。这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启智重在启迪智慧,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引导和启迪;润心强调滋润心灵,侧重于用思想和真理的力量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材施教是实现启智润心的具体方法,意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的教育。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不仅从宏观层面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更从微观层面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崇高使命。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为育人提供了方向指引。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个诱导的过程,便是启智 [13]。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本质的名言被很多教师熟知:教育的本质意味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认识的堆集。 [14]教师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润泽学生的心灵,这是润心的过程。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与本真价值样态,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教师要尊重每个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正所谓真正的教育要与生命的特性及其生成规律相契合,按照人性生长的逻辑建构教育的法则 [15]。让不同的都受到最适合的教育,成长为最出彩的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唯有在知行合一的探索实践中获得。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实现启智与润心的统一。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需要根据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内涵,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其次,在理念转变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要掌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情、班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最后,实现知行合一,持续提升教师育人智慧。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基础上,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需要对所教授的知识有精准而深入的理解,还需对教育规律及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有深刻的洞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高度统一。

四、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增强新时代教师的生机活力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新时代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也是其保持旺盛职业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教师必须主动积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知识,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圭臬,持续提高批判创新的能力,这既是对教师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自古至今皆如此。《礼记·大学》中记载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无时无刻不追求完善的治学态度。人民教师勤于治学、不懈求索,是其对教师职业的责任与承诺。在数字化转型的教育发展新赛道上,教师应主动涉猎各类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育人方法,提高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能力、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以及适应学生需求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能力等,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场景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新时代教师应树立积极应对社会变革、主动寻求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发展观,从而在教育实践中生成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践能力。《荀子·儒效》中的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强调躬身实践的终极性。教育作为塑造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呼唤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投身于理论探索与实践耕耘。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凝聚了新时代教师在专业知识积累、教育实践行动、教育理念更新以及敬业精神展现等多个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这种精神风貌使其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过程中,能够站在教育精神的高地,引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育躬耕育人的态度须从做扎实创新育人的实践者做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16]。为此,至少要做到如下三点。一要乐于扎根实践。教师在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时,应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将最新的科技进展、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将所学知识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尤其在面对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时,能够运用新理念、新策略去寻求突破。二要敢于突破创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复杂且不易解决的问题,应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持续更新知识结构,跟进学科前沿,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教育教学创新。这种深入探究的过程有助于教师深化对教育的理解,提升教学效能,从而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三要惯于终身学习。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只有始终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敏锐感知和快速适应能力,始终立足学科和教育前沿,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提高专业胜任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追问并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以应对教育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

五、坚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彰显新时代教师的奉献精神

仁爱之心体现了教师的向善追求与高尚情操。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孟子·离娄下》写道: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17]仁者的核心含义是爱人,即满怀爱意的人,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向善的价值取向。师者,作为教育主体,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将仁爱这一中华文化价值典范传承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8]乐教爱生是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拥有事业之爱,从教育中获取幸福感、价值感,让教师从教育中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富足[19]。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以乐教爱生的仁爱之心来浸润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人格发展,这体现了教育事业的崇高性。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既是对教师精神品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的示范引领。仁爱之心是形成良好教育环境的基石。仁爱之心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爱,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的教育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仁爱之心让师生建立起信任与尊重的关系,有助于营造积极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潜能,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仁爱之心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助推动力。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仁爱之心有助于促进形成良好科研氛围,构建和谐的学术生态,增强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向心力。发展、传承和弘扬仁爱之心,为良好科研环境和学术沃土奠定扎实基础。强化人文精神是构筑仁爱之心的实践路径。一是要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公共媒介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正面舆论导向,展示优秀教师在日常教育点滴中影响和激励学生的感人事迹。在师德宣传基地中,增加仁爱之心的大爱元素,构建人文关怀的花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打造温馨的教育环境。在培养培训体系中强化人本主义导向,提升人文意识和修养。二是持续优化健全教师培训课程,强化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伦理学等内容,从理论知识上加强仁爱之心的培育。设立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展示优秀研究生导师的教授模式和特点,加强研究生导师人文精神培育,加强行为规范的学习。三是提升教师的保障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通过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困难,使其没有后顾之忧,激发其教育热情,提升工作满意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培育仁爱之心的基础,是培养具备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的关键。

六、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新时代教师的博大胸襟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新时代人民教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担当。古已有云:文以载道,道之存,则师之存。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既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华有识之士的毕生追求,更是一代代为人师者的生存之道。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国家之变、人民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胸怀,更加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秉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格局和胸怀。教师既要胸怀天下,具有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坚持洞察时代、把握未来、兼济天下的育人观;又要以文化人,具有立己达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担当。为此,教师必须先闻其道,秉持开放包容,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培塑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放眼世界、胸怀天下,践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使命,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增强中国人民的信仰之力,使文化成为中国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借助文化的内容和手段去影响、感化并成就未来人才。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文化实践活动,搭建安全、有效的文化实践平台,努力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勇于开拓,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关键在于传播坚守与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21]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的传播与坚守和弘道过程中的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经师人师的统一者。[22]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知识及其在教育中的价值需要被重新审视。作为新时代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不可或缺,但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遵循,始终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追求。作为教师,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国发展大势的高度审视当下的教育,坚守弘文传道,躬耕于教育事业,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中砥砺品格、化育人格,成就每个生命个体,是教育家型教师的关键与先导。

总之,身处大变局时代的新时代教师,需要树立大理想、大格局,做教育家精神的坚守者和教育价值的追寻者;要把教书育人工作和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大局,不断提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坚持以教育家精神沁润心灵、砥砺品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时代教师,需要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深刻意蕴,积极赓续和涵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襟;主动肩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努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 庞立生,李铁铮.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8-14.

[2] 李永智.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N].学习时报,2024-09-301.

[3] 游旭群.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8):3-11+30.

[4] 樊浩,等.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5] [6] [12] [16]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74741476.

[7]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8]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9] [22]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0] 欧阳修.艺文类聚[M].上海:中华书局,1965423.

[11]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陈昌浩,沈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59.

[13] 戚良德,马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文化内涵与价值意蕴[J].中国高等教育,20235):33-36.

[1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15] 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J].教育研究,20089):23-27+86.

[17] 杨海文.存心·自反·忧患——《孟子·离娄下》第28章小札[J].走进孔子,20222):32-36.

[18]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19] 缪劲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丰富内涵和培育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30-33.

[20]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21]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N].人民日报,2024-10-291.


来源:《中国德育》 2025年第4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成员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常淑芳、卿素兰、燕学敏、郭恒、刘卓雯、仲米领)

(转自:“微言国培”微信公众号)


下一条:王彬武丨建设教育强国的三大命题

关闭

主办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电话:029-85308013
Copyright © 教师教育处 版权所有